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读书 | 青春美少女与远古的陶罐,一幅被盗版超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6 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工匠制陶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七八千年前就开始了,还有考古资料证明约一万年前就有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陶技术的国家之一。制陶作为技术之母这个命题,是世界范围

中国工匠制陶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七八千年前就开始了,还有考古资料证明约一万年前就有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陶技术的国家之一。制陶作为技术之母这个命题,是世界范围内的。而起码在中国范围内,陶器是七八千年未曾中断地伴随着我们普罗大众生活的器具,唯有陶器与我们有着这么深远的交情。当青铜器大批地制造出来,主要用诸贵族和国家,以示奢华和尊贵,并曾象征权力和主权,但并不能替代作为“坛坛罐罐”的陶器进入平民百姓之家为生活做主的热情(如前所述,瓷器诞生后,是既与陶器平行又作为陶器的一个新部分进入生活的)。由于青铜资源的稀缺,而且要用之铸造货币,遂使陶(瓷)器进而成为官民都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器。进入现代,塑料被欧洲人发明出来,迅速成为器皿的主流,但仍必须有耐火、存温和无毒的陶器“定居”在我们的厨房和储藏室里,为我们煲着鸡汤、酵着米酒、泡着酸菜,而高雅人士还要养着、玩着紫砂茶壶什么的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也必须是瓷的盘子、碗和杯使我们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当然也有玻璃和金属的容器分去小部分市场,但一直成不了主流。

我们仍然离不了陶匠。

诗歌中的“陶造”

我们可以在先秦乃至于之后的典籍中找到有关陶人制陶的零星记录,但要找出一篇较为完整的散文文本——如庄子笔下的庖丁、柳宗元笔下的《梓人传》——则无可能。唐诗三百,绝无“陶诗”。宋诗中,却有梅尧臣的一首《陶者》,是写烧瓦陶工的,我们大家都很熟悉: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我们说过制陶是“快乐劳动”,这一首却表达了“不快乐”,显示制陶是没有获得感的劳动。这是进入阶级社会了,工作者过不上好生活一直是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做什么偏缺什么长使劳动人民心中感到很“怼”。汉代刘安《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已经收录了几句谚语专道这种不公平:“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必用,用者弗肯为。”“泥瓦匠没房住,纺织女没衣裳”,有些地方也有这样的民谚。我从小也常听乡人爱说“木匠睡的(是)柯杈床”,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怼”的色彩不浓厚,似乎早就以苦为乐,并带有一点励志的意思在其内了。

读梅尧臣的《陶者》,读者们一定会想起另一首同样时期、同样主题、同样构思、同样自小就学过的小诗——另一位士大夫诗人张俞作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悲悯劳动人民的劳而无得,从唐诗以来,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主题。因为儒家重农,所以诗人的悲悯对象,多是农民,少数也会写到各种工人,如织工、盐工等,而梅尧臣还写到了陶工,这是少数中的少数。

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1879—1955)在《坛子轶事》(西蒙、水琴译,参见《史蒂文斯诗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一诗中写过一只坛子。一只普普通通的坛子:

我把一只圆形的坛子

放在田纳西的山顶。

凌乱的荒野

围向山峰。

荒野向坛子涌起,

匍匐在四周,不再荒凉。

圆圆的坛子置在地上,

高高地立于空中。

它君临四界。

这只灰色无釉的坛子。

它不曾产生鸟雀或树丛

与田纳西别的事物都不一样。

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青们都很膜拜的名作。在诗中,以坛子为中心和制高点,事物被重新组织,生活凸显出意义,而其意义还是生活。这只普通的坛子,为何能“君临四界”?因为它有着一万年之久的历史,它是“陶造”的奇迹。为什么“它不曾产生鸟雀或树丛”呢?因为它产生了凤凰嘛!而“树丛”也太矮,也不是它要产生的对象,因为它是从最初的文明之火中诞生的,它还要产生更伟大的创造。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真的很普通,产生于普通工匠之手,以服务于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为目的。它自己就是目的,并不是产生其他事物的手段。

“诗无达诂”,此其一解。总之,你必须到更远的地方去求解意义,如果作品中出现了一只坛子,你最好从仰韶文化时期出发,走回来触摸这只坛子。

美术作品中的“陶”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zonghexinwen/2021/1216/1813.html



上一篇:中年以后,谨言,择友,读书
下一篇:荐号 | 爱读书的人,到底赢在哪里?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