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读书 | 陈尚君:始终把读书当作有兴致的事情来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04 11:4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好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是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老师主编的《我的读书经验》系列丛书之一种,邀请了荣新江、徐俊、陈思和、陈子善和陈尚君五位在学界极有建树的学

《好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是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老师主编的《我的读书经验》系列丛书之一种,邀请了荣新江、徐俊、陈思和、陈子善和陈尚君五位在学界极有建树的学者,讲述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治学的道路。五位主讲人爱书、读书几十年,所阅图书无数,深悉何为好书、如何读好书,其读书分享亦蕴含治学、树人、成才之理,能为身处信息碎片化时代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提供有益的读书、学习、研究指引。

《好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

傅 杰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今天邀请我来做讲座,这是2021年的第一次开讲,对我还有更特殊的意义,在今年的新年,我已经是第70个年头看到太阳了。

我出生在1952年,今年虚岁70了,但是自己感觉还没有老,所以还在努力地工作,像年轻人一样。当然来讲,我对所有年轻的朋友都心怀羡慕,你们真好。2019年我给夏婧老师的一本书写序,王水照先生在宋代文学年会上说,序文里有四个字他印象特别深刻,“年轻真好”。

我现在70岁,也是可以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时候了。有几个关键点。我中学仅仅上了一年,在务农八年以后,我是在1977年的3月1号到复旦大学的,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高考还没有恢复,所以我得到这个机缘混入大学。但是到第二年,就是1978年的3月,我就报名考研究生,而且当年是以专业分数第一、总分第二,考取研究生的。那是第一届研究生,所以我的同学都比我年纪大很多,我当时算年轻的。

这以后如何在学术上摸索一条道路,做真正有意义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最初很辛苦地爬职称,我也很特别,从讲师升副教授爬了十年,但是从副教授到做系主任,仅仅只有四年多。在这以后还做了一些自己没有预想到的工作,特别最近几年,我觉得很大的变化就是,以前我觉得比较通俗的文章,或者有一些性情的文章我不太会写,但是最近几年忽然一下子有兴趣了,写得很多,对自己也有新的看法。

我在复旦到现在为止已经是第四十四年了,觉得自己很幸运,但是从回顾人生来讲,我觉得也是充满艰辛的。

虽然我研究古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要回顾自己人生的时候,有时我只好告诉大家,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因为我自己非常清楚,我在1977年第一次到复旦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不知道大学是分科系的,也不知道大学是怎么教课的。

但是仅仅一年多以后,我能够顺利地考上研究生,自己有一个很大的蜕变。

我在这里稍微回顾一下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我的父母是宁波人,但是客居在南通。我小的时候家境还可以,大概是六七岁以前,父母每天晚上带我去看越剧,唱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是从小有这个节奏感。以后读小学,是南通师范学校第四附属小学。

南通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我们现在经常会讲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办实业,我这些年回顾,可能在南通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南通小学到中学的教育,以及南通的文化氛围,可能都曾经影响过我。就说小学,教的东西不一定很浅,我记得小学的语文老师,曾经在1940年代做过海安李堡镇的镇长,当时对我还蛮有好感,觉得我考南通中学一定能考得中。

可能是中考没有考好,我就进了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那个中学在南通市属于中等。那时候我很年轻,当然不懂事,但是毛主席有一句话,叫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我当时关心的办法,就是每天晚上或者我一个人,或者陪着母亲,把南通市的一条街的大字报从头到尾看过去,每天都看。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之中,南通的文化氛围对我也会有一些影响。

我自己读书,能够记得起来的,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向任课老师借过一套线装的《水浒传》,我在小学的时候也读过线装的《三国演义》,看懂了没有,我真的没有办法回忆,就是硬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当时看的比较多的是连环画。

1969年的3月16号,我们一批知青响应号召到南通海门的江心沙农场——一个靠近长江边上冲击形成的小岛。当时无知到一个程度,总觉得一个岛是站在那个地方,四边都是水。到了那边以后,才从顽童的心理回到现实。最初的三年是被当地的农民管,因为这是国营农场,叫老职工管知青,所以我们真的是吃了很多很多的苦。

后来四五年,我们知青管老职工,被管着的日子很辛苦,管人的日子很高兴。我还可以和他们农村的孩子们吹吹牛。我当年曾经管过六七百亩土地,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开始叫人家下地,天天站在农场村头布置农活。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zonghexinwen/2021/1104/1743.html



上一篇: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临沂李官中学桃花源读
下一篇:读书, 我是一个胆小鬼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