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那个爱读书的拾荒人故去了,现在还有谁记得他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5 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天涯论坛 韦思浩最早进入到你我视野,始于一个温暖的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2003年起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入馆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洗干净手再读书。 当愈来愈多的乞丐及拾荒

来源:天涯论坛

韦思浩最早进入到你我视野,始于一个温暖的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2003年起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入馆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洗干净手再读书。

当愈来愈多的乞丐及拾荒者的身影出现在馆内,便有市民不满了。有人甚至无法接受,直接找到当时的馆长褚树青,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时不时有投诉也罢,杭州图书馆就是坚持了:

“流浪、乞讨者可能暂时窘迫,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他对文化的追求。”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鸿沟的一个重要机构。”

“人人生而平等。”

就这样,每周都会去杭州图书馆的“拾荒者”韦思浩,在2014年被媒体镜头捕捉到,上了热门。

每次入馆,他都认真洗好手,恭谨地去对待看书这件事。

还有一个细节,从照片中也不难看出,他在阅读时,仔细卷起袖口,用里衣包住外衣那层,露出干净部分。

“千万不能弄花书啊!”

图书馆,被他奉为殿堂。书本,被他视若神明。

彼时,他读书,我们读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他却埋头于书,不改其乐。

喧闹浮躁中的一抹宁静,读他,心暖,心安。

他的“秘密”

这一抹宁静被抹去,是在2015年底,韦思浩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最终抢救无效离世。

他那净化了我们的阅读姿态,已甚是令人难忘。可谁曾想,他猝然离世之后解封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带给我们的触动,更是不亚于任何一本书。愕然的,潸然的都是我们。

第一个“秘密”:他是嗜书如命的“学霸”。

韦思浩是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57级的学生,就读于中文系。因为家人的缘故,曾回老家工作,有过“弃笔从农”的经历,但他从未放弃过书本,58岁时还取得了浙江大学专科教育毕业证书。

韦老一直珍藏着原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毕业证、杭州大学通讯录、纪念册等

韦思浩生前讲过,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一天不看就受不了。

“现在想想,他真的是一个书痴。”二女儿韦汀苦笑,“原来家里的书都堆至屋顶,他不止一次责怪我们把他的藏书都扔掉了。他总说搬家损失太大,每每说到就心疼不已。”

一个星期能碰上好几次,杭州图书馆不少管理员都对他面熟。有位图书管理员记得,他与别的“拾荒者”不同,看的书都挺深的,常借一些政治、历史类的书籍,印象最深的是他借阅过曼德拉传记。

第二个“秘密”:他退休前是“体面”的教师。

上世纪80年代,韦思浩曾参与过《汉语大词典》杭大编写组工作,后辗转在宁波、杭州教书。

他的学生谈起恩师,用“全能”来形容韦思浩,“当时他虽教我们数学,但语文、物理、化学都会指导。那个年代分科没现在这么细,但像他那样什么都会的老师,现在也很少。”

1999年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时,韦思浩已经是中学一级教师。也是从这一年,韦思浩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拾荒”之旅。

第三个“秘密”:拾荒,他一直瞒着家人的。

韦思浩的三个女儿都远嫁外地,平时留他一人在杭州,直到他出了事,才知晓父亲是在杭州图书馆读书的“拾荒者”之一。

韦思浩的学生倒是早知此事,看不下去了,就劝他:

“您这样,我们一般人都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啊!”

“别去拾破烂了,好好养老!”

劝了也不听,他们哪里拗得过这个固执的老头!

拿着5600多元的退休金,放着晚年清福不享,拾荒,他这是图什么呢?

第四个“秘密”:他还有一个温暖过很多小孩的名字,“魏丁兆”。

埋怨、不解、心疼,复杂的情绪一直夹杂在父女之间。

“我们都生活在外地,想让他和我们住他不肯,想给他装修一下房子他也不肯,说太浪费,要给他买手机他也不要……”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zonghexinwen/2021/0325/817.html



上一篇:春天正是读书天,读了三本有意思的时尚类新书
下一篇:最美翻译官冲上热搜:原来,读书和不读书的女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