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书文摘》收稿方向[05/28]
- · 《读书文摘》投稿方式[05/28]
- · 《读书文摘》征稿要求[05/28]
- · 《读书文摘》刊物宗旨[05/28]
读书:千年《秋声赋》,文与知音听,苏轼说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晏砚砚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一两知己,实在是件幸运的事。但是知己有时并不在日子里,而在时光里。 宋朝某个秋天的夜晚,欧阳修在夜读,忽听得窗外“有声自南来”,不觉悚然,
晏砚砚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一两知己,实在是件幸运的事。但是知己有时并不在日子里,而在时光里。
宋朝某个秋天的夜晚,欧阳修在夜读,忽听得窗外“有声自南来”,不觉悚然,只听得那声音“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这一段描写字数虽不多,却把秋深处的无情写得惊心动魄。
此时身居高位,年已五十三岁的欧阳修明知这是风声,可他偏有趣的非要去证实一下,问童子:“外面这是什么声音,你去看看。”
童子想来已经早早地躺下了,打盹多时,所以他推脱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你看,
欧阳修此时却已进入了读书人的痴状中去了,他耐心地给童子解释说:“这是秋声啊!”伤春悲秋自古就是读书人的常态,辨别人不辨的细微处,聆别人不入耳的风雨声,感别人不能发的四时情。只是听了几道风声,欧阳老先生的灵感顿时就洋洋洒洒起来。他从秋天的萧瑟画面讲起,看到了秋天这个季节的凋零本质,不由得就感慨起人生来。他感慨草木之无情,而人则幸运得多,有了无比的灵性。他由风撼树想到这世间事如风一般动摇着人的心绪,劳累人的身体,内心与身体一道损耗,年华老去。唉,人为什么要听到一点秋声就胡思乱想呢?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当时为官多年仕途上的苦闷,由此对人生也就特别感慨。
这一番感怀过后,欧阳修算是痛快了,思想上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可是他光顾着自己唠叨,却忘了自己抒情的对象是一个粗钝的童子,更何况他还困意浓浓。等说够了,想听童子的回应时,才发现童子早已入睡多时了。老欧阳叹一口气,这琴算是白弹了,只听得
所以说,话与知音谈是半点不假的。
老欧阳修官位高,有没有三五知己,这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后来却有一个人因为他的文章而私下敬为知己。虽然从地位上来说,欧阳修实是他的老师。
这个人叫苏轼。他去赶考,得了个第二。
他说自己从前读《诗经》时,就感叹周公虽然富贵,却没有知己,后来读《史记》时,读到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更觉得周公没有贫贱的孔子幸运。对于读书人来说,知己的存在,比富贵更能抚慰人心。
苏轼说自己
他做文章受到圣贤的影响,一开始只是想着做个小官,挣几个俸禄养家,却没想到,因为文章做得好,有一天与自己仰慕已久的老师们相见相交。由此可见,对苏轼来说,这是比做上官还要快乐的事情。后来又听说,他的道路竟是这两位老师在背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夸他的文章有古人孟轲之风,一个赞他文章不落俗套。他并没有走任何人际关系,仅仅是凭着才华就和从前隔着十万八千里的圣贤成为了师生,这不是知己又是什么?
一千多年后,我在书间读到了欧阳修的《秋声赋》,一豆灯火下怅然的身影在文字里依然清晰,飒飒风声与唧唧虫鸣仍旧在窗外响个不停。我伸出手,与那位长叹一声的老者在秋风中握手。谁说声音留不住?文字可以留下它的脚印。
此文选自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
此书中多篇文章为中学生必背篇目,建议家长可以为孩子早早地收藏一本。以下为书中一些名篇。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zonghexinwen/2021/021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