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知青文摘】祭念一位半世纪前遇难的知青……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5 01:5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64年,六千名长沙知青 下放来到湖南南部的江永县 一年后,有27名知青被抽调到县 组成了“以农为主、以艺为辅”的 文艺轻骑队------农艺队 农艺队姑娘和小伙儿的故事就发生 在这简

1964年,六千名长沙知青

下放来到湖南南部的江永县

一年后,有27名知青被抽调到县

组成了“以农为主、以艺为辅”的

文艺轻骑队------农艺队

农艺队姑娘和小伙儿的故事就发生

在这简陋的接龙桥边……

残阳絮语

湖南长沙知青王百明在江永遇害,是著名的“1967年六千长沙知青大逃亡”的导火索,详情请点击阅读本平台发文:《王百明之死-长沙知青大逃亡导火索》一文。

王百明去世后,和他一起在江永农艺队工作过的知青们只要有机会,都会自发地以各种方式进行祭拜。2007年,在悼念王百明罹难四十周年时,百明的妹夫文斗发表了一篇“祭文”,在这篇文章里,文斗详细回忆了王百明的生平,剖析了他的个性、成长过程、及他的死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受到知青朋友的一致首肯,值得一读。现特推荐给大家。

王百明罹难四十周年祭

作者:文 斗

王百明,原长沙三中高中毕业,1964年下放江永,他擅长写诗,素有“知青诗人”之称。1967年8月17日在江永县城,无辜惨遭枪杀,当时他仅只有二十二岁。

春去秋来,岁月的长河缓缓地流淌着。如今,我们已都到了近花甲之年,岳父岳母早已相继离开人世,百明哥的侄儿们也都长大成人。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有些忙碌又有些平庸。

许久以来,立明姐就要我写篇文章纪念百明哥,我却总是迟疑着不敢下笔。曾多次听几位江永的知青朋友说过,王百明是江永知青心中一个永远的痛。我想那痛,应是一道长期郁结在心中,时时揪心却又让人不敢轻易触摸的伤痕;应是一种使人刻骨铭心,却又说不清理不顺的复杂情绪。人已逝,痛还在。在这个命题前,我久久地徘徊着。

整整四十年过去,又是一个纪念日到了。

我想,王百明的遭遇,应不仅仅只是一个家庭之痛,也不仅仅只是江永知青之痛。纪念不仅是为了怀念,更是为了记住。为的是观照生命,使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更加辨清今天,顺利的走向明天。

与百明大哥我从未谋过面,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是在他遇难后没多久的一个酷热的夏日。当时学校正处于停课闹革命时期,我们终日无所事事。学校里驻满了各种派别组织,很多江永知青也都住在学校的大礼堂内,“红一线”宣传队长期在此排练节目。

那天忽听到一阵人声喧闹,还夹杂着哭声,我们几个同学闻声赶到礼堂,原来在江永和零陵都相继发生了杀害知青的惨案,一大批从这两个地区逃出的知青聚到一起来了。知青们相拥而泣,群情激愤,地上摊列着一件件已凝结成暗红色的血衣。不知为什么,在被害人的当中,我特别记住了王百明这个名字。也许因他是江永知青中的第一个遇害者,也许因听人说他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也许是冥冥中我与他有着一份缘分。

因为我们与很多江永知青都是朋友,那些日子我们常去看“红一线”排节目。那个为纪念王百明而作,曾轰动一时的歌舞《怀抱战友》,我们是看着排练出来的,甚至我们也能哼上几句。常在那一遍又一遍的悲愤旋律中,我想象着王百明的模样,感叹着这些知青的命运。

没料到,第二年的冬天我也成为了知青。

在洞庭湖畔,我有幸又结识了一群江永知青,他们是几经辗转落户来到我们公社的。我们那时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多次听他们钦佩地讲起王百明,说他书读得好,中学时就与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红云诗社”,他的诗在当时师生中很有影响,还说他的口才十分了得,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他会乐队指挥,曾是长沙市中学生歌舞团的指挥,还会作曲等等。文革中,他积极投入运动,当时知青大都因出身不好,被视为是狗崽子,而江永邻近的道县对地富分子及子女正在进行大屠杀,他却毅然从长沙赶赴江永,要坚持在乡村革命。说到王百明之死,这些老知青们总是神色黯然,扼腕长叹。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zonghexinwen/2020/0925/430.html



上一篇:【榜样】弘扬师德师风,展现榜样力量 --教师节
下一篇:每日文摘 | 卢梭:成为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