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书文摘》收稿方向[05/28]
- · 《读书文摘》投稿方式[05/28]
- · 《读书文摘》征稿要求[05/28]
- · 《读书文摘》刊物宗旨[05/28]
心故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今天站在这里,我仿佛还能清晰地听见赫章县海雀村的松涛声,仿佛还能看见湛蓝的天空下,海雀人在辛勤的劳作。但我大脑里更多的画面,是海雀山头一座静静伫立的坟墓——为海雀
今天站在这里,我仿佛还能清晰地听见赫章县海雀村的松涛声,仿佛还能看见湛蓝的天空下,海雀人在辛勤的劳作。但我大脑里更多的画面,是海雀山头一座静静伫立的坟墓——为海雀付一辈子心血的老支书文朝荣就长眠于此。
老支书下葬那天,天上下着大雪,前来送葬的人从山头一直排到山脚,乡亲们把他葬在山头,说要让他继续听着自己种下的松树发出的松涛声,就是要让他看着海雀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因为事迹突出、感人,去年,中组部追授文朝荣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贵州省委的号召下,全省上下掀起了“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的热潮。
其实,我并没见过文朝荣本人。
时间回到2014年4月,贵州日报率先报道了文朝荣的先进事迹。随后几周的时间,全国各地上百家媒体来到海雀,各种文字报道铺天盖地,让文朝荣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迅速蔓延。
5月份,集团领导给我布置任务说:做图片报道,把发生在海雀村的真实故事和文朝荣身上所散发着的正能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出去。
几天后,我和摄影团队带回了两组图片。有航拍,甚至有水下拍摄的照片,内容丰富,画面也美,但觉得有遗憾。
因为文朝荣2月份就因病去世了,我和同行们一样,都没有拍到他的影像,主角的缺席,让报道效果打了折扣。
因为不甘心,几天后,经过7个小时的车程,我重返海雀。
海雀小学对面的一栋小楼,一位面无表情的老妈妈坐在门口,旁边是一张孤零零凳子。一问,这就是文朝荣的老伴。我想,老支书在世的时候,一定会坐在旁边这张凳子上,和他聊着天说着话,而现在,一起生活了数十年的人已经不在了……
我没有打扰老妈妈,悄悄暗示摄影记者抓拍一张照片后,离开了。
傍晚的海雀,气温骤降。我一个人在安静的村里慢慢走着,和很多村民聊天。我想像当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一样,探寻这个寂静的小村子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为了挖掉穷根,文朝荣带着村民在荒山上种树,把女儿坐月子的的鸡蛋悄悄地蒸熟了,拿给种树的村民吃。
为了挖掉穷根,他把家里仅有的168元积蓄捐给村里建小学,这可是他家里那头牛换来的钱。
为了挖掉穷根,他让自己的儿子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手术。
为了挖掉穷根,他带头使用地膜技术,让群众相信科技的力量。
……
“老支书是好人呐。”这是我从村民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他4次把自家的救济粮分给群众,帮村民翻盖摇摇欲坠的茅草房,甚至把自家的土地无偿拿给村民种粮……
村民的回忆,让我感动!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这是何等的无私?!
我想我的报道方向有了,我在采访本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要用海雀现在人的行为、思想来还原、诠释文朝荣精神!
第二天,我们找到了4位曾经与文朝荣共事的邻村老支书,找到了来海雀村支教的两名老师,找到了为海雀村提供鸡苗的养鸡场老板……
让我兴奋的是,没有一家媒体采访过他们。我明白独家新闻对于记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是我仍然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把这些故事传递出去。
返回贵阳的路上,这些故事在我大脑里一幕一幕地闪过,就像电影画面一样。
“哎,我可以尝试用电影的手法把这个新闻表现出来!”
这个突然冒出的想法,让我差点在车上跳起来。
我查阅了一下,与我这种想法最为接近的艺术表达形式叫“静像电影”。既然传播的是新闻,所以我取名叫“静像纪实电影”。
我很兴奋,连夜写了两个脚本,连夜通知摄影团队,第二天天一亮,又经过7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第三次踏上海雀的土地,这次,我们拍摄了近1000张照片。
一周后,由10多位新闻当事人本色出演的6部静像纪实电影陆续完成。每一部都由20多张像电影画面一样的图片组成。
丰富的信息,丰富的表情,丰富的语言,让我们6个故事成功地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与文朝荣精神紧紧融合在一起。我们以海雀“心”故事的栏目在《贵州日报》连续推出。
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不同,这6部静像纪实电影,从各个角度把文朝荣精神诠释得更透彻。这种形式不仅独家、还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让我们的党报在新时代典型报道中更为贴近群众,更令人信服。这次尝试,也让静像纪实电影成为新闻的一种全新表达方式。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qikandaodu/2021/0623/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