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书与救赎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1 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从小到大对铅字的油墨气味与书页纸张的木质感情有独钟。我的妈妈也十分重视我的阅读素养。每次妈妈对我的奖励大都是书籍,从刚开始的童书绘本再到后来的文学名著;逐渐的,

我从小到大对铅字的油墨气味与书页纸张的木质感情有独钟。我的妈妈也十分重视我的阅读素养。每次妈妈对我的奖励大都是书籍,从刚开始的童书绘本再到后来的文学名著;逐渐的,我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爱看书,甚至痴迷其中的。我涉猎还算广泛,历史类、小说类、剧本、散文、传记文学,凡此种种,我都来者不拒。

1 我的轻度抑郁经历

书籍教会我很多道理,同时也会让青春期的我变得敏感早熟。当我在初中毕业班时,家庭矛盾、无疾而终的暗恋、升学压力等混合因素使我开始有身体不适感,后脑就如同有一块海绵,昏昏沉沉,视觉时常模模糊糊。相伴随的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开始明显下滑。最终中招考试的不理想成为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患上了轻度抑郁。我开始对很多以前钟爱的东西失去兴趣,比如曾经最爱的美食和服饰搭配,退出曾经热衷的社交,因为我觉得一切都很累,“梦想”是什么鬼东西我已经早把他抛到九霄云外了。有过产后抑郁经历的妈妈及时发现我的异常,她及时带我去北京六院看了心理专家。医生问了我大量的个人问题,细细分析了我的病因,判定我主要是因高强度的学习(初中三年中午没睡过午觉,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2点入睡,周末两天不是在补习班上就是在学校里,寒暑假更是各种辅导班和各科老师布置的海量作业),关键是没能及时调整与排解,积攒了三年的疲劳和焦虑瞬间在中招考试完后喷发而出,从而引发了抑郁症。心理医生告诉我,抑郁症患者会对很多原有的爱好失去兴趣,终至放弃。说来也奇怪,这段时间唯一想做的事只有阅读。我看三毛的书,想学学她的洒脱与自由,我看《飘》,极度欣赏郝思嘉在历经世事沉浮后那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我无数次重温《鲁滨逊漂流记》,依旧崇拜那个在荒岛上耐得住寂寞内心无比强大的男人,我读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感受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有一天清晨,看到晨光熹微,冥冥中一种力量使我突然觉醒,或许我应该在书籍的帮助下自我救赎。我开始尝试各种手段看是否能缓解自己的症状。我每天早睡早起,不喝咖啡,不喝茶,每天吃两根香蕉,每晚瑜伽、泡脚,每个周末都去游泳……我又开始长跑以促进自己体内的多巴胺分泌,这期间每一天对我来说都很苦难,脑袋始终昏昏沉沉就好似熬夜到三四点时的模样,哈欠连天,而当真要睡觉的时候,我又要辗转反侧许久方能入睡,且睡眠很浅,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把我惊醒,经常会感到肩背酸痛、消化不良……我的抑郁症只是轻度,已让我受困于极大的无力感,我无法想象一位重度患者,该是如何步履维艰地走过每一个24小时。尽管种种的不适,在父母的帮助下我坚持着;我按时服药并积极与家人朋友们沟通,即使心理疾病使我的躯体似有千斤重,内心的力量勇气与康复的信念也始终支撑着我。慢慢的我发现天空很蓝很美,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很幸福,有想唱歌的欲望,慢慢的我想咧着大嘴逗比地笑,最终我康复了,成功康复后,我的生活再次充满了阳光与希望,我命运中的阴霾已消散去,唯余更加强大的内心与勇气,对生活更加深沉的热爱,以及对追求梦想更加根深蒂固的渴望。

2 抑郁症患者面临的困境

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当现代人类摆脱了贫困,当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开始追求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中高级目标,而这些光靠个人单方面努力是无法轻易实现。再加上时代节奏和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人们面临着更大的学习或者工作压力,且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与人说者只有十之二三,导致了抑郁症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而很多抑郁症患者不自知,甚至知道却羞于启齿,把它当作一种耻辱,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神经病的一种,更是谈药色变。我身边就有好几个例子:有一位奶奶,个性和家庭使其得了抑郁症,天天想昏睡不起,有一次当着老姐妹们说起自己的儿子后嚎啕大哭起来,当说起要服用抗抑郁药的时候,遭到所有老太太的善意反对,都对奶奶说“开心一点”“想开一点”“千万别吃那种药”这种话。还有身边的两个不同家庭,当我和妈妈都发现她们的孩子不正常的表现时,劝解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一位单亲妈妈极力不接受,不承认孩子出了心理问题,直到孩子休学两年后才被迫承认,开始求医问药,但是孩子从此再没回到校园;另一位家庭承认孩子可能有问题,但也是主张不强化,不去看什么心理医生,让孩子自己修复,为了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把孩子送到国外,但最终拖成中度抑郁……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qikandaodu/2020/1021/477.html



上一篇:忙里偷闲勤读书
下一篇:勤练大脑不易老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