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浅议以学养书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4 03: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书法家李军磊 李军磊,字子尧,师从山东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徐超先生,现任山东省检察官书画协会理事。2016年11月,获山东省检察机关书法大赛二等奖;2017年6月,获临沂市纪念建党

书法家李军磊

李军磊,字子尧,师从山东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徐超先生,现任山东省检察官书画协会理事。2016年11月,获山东省检察机关书法大赛二等奖;2017年6月,获临沂市纪念建党96周年书法大赛二等奖;2017年8月,入展全国首届海峡两岸青年书法作品展。

从小到大听无数人说过,光练字是不行的,必须多读书才能学好书法。后来又知道有个更高大上的说法是“以学养书”。什么是以学养书?

首先要弄明白学的含义。学,既是学习知识的动作,也是学习活动本身以及学习的对象,同时具有动词和名词的属性。这个概念过于广泛,学的内容太多,未必每一种都对书法有积极作用,所以,在以学养书的视野下,可以对学作缩小解释,界定为“对书法水平有促进作用的学习活动和知识体系的总称”较为适宜。这一概念既包括书法的技巧学习,也包括技巧之外的其他门类的学习,概念依然广泛,可称之为广义上的学。但是,我们在讨论以学养书、批判纯技巧论的时候,其实已经暗含有区分学和纯技巧的意图,此时的学可以界定为“技巧之外的书法学习活动和知识体系”,这是狭义范畴学的概念。

如果采用广义上学的概念,以学养书论可以完整包含技巧论的学习内容,这将一定程度上消解以学养书论和纯技巧论之间的矛盾,弱化进一步区分探讨的价值。所以,拟在狭义学的概念基础上进行讨论。

按照和技巧的关联度,可以把学分为直接的学和间接的学。直接的学可以直接转化为创作技巧的一部分,如背诵一首唐诗。间接的学则需要中介转化才能变为创作技巧,如学习古诗词的写作,这也是学,之后还需要进行诗词创作,才能转化为创作技巧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采用当今普遍存在的抄录式创作,学的要求会变得很低,甚至不需要掌握字词含义,也不需要知道繁简区别,找一本繁体竖排版的书照抄就行。

从学问到成品书法之间,有个四段式结构。首先,学问影响审美价值取向的养成,继而影响书法学习的类型取舍,然后才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不同审美取向和面貌。因此,学问转化为成品书法的路径是:学问——审美取向养成——书法学习取舍——作品。

而我们在讨论以学养书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学的神秘作用和强大,省略了中间步骤,而让以学养书显得神秘莫测、无从捉摸,也让部分人觉得这个说法不可靠。

这和我国传统文人过分依赖于主观感受的艺术审美观有关,传统文人往往把个人感受通过丰富的修辞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缺乏具体技巧分析,让后来者很难找到学习门径。此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等经典论述,也让很多位于书坛高端或者希望位于书坛高端的人们刻意弱化了对技巧的关注,转而强调更抽象也更无法量化分析的人品和学问。这和“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做法何其相似!

学的确能养书,可是有局限。因为学对书法的作用是间接的,而间接作用一般小于直接作用,即便是具有长远意义上的影响,比如大学问家更有可能具备广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洞察力,更可能站在历史高度把握书法潮流等等,但总要把这些把握转化为直接作用才能体现在书法作品中。

书法的独特性,决定了必须在技巧上下大工夫,学问再好,也得苦练。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王献之写字用尽十八缸水;智永居阁楼三十年,书不成不下楼;王铎作书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这都是勤奋的例子。相反,有些光炳千秋的大学问家,字只能说写得很有风格,很可能是并没有投入大量时间练字。

书法形成之后可以分解为各种有形状态的要素,形成这些要素的直接方法就是书法技巧。个人认为,在书法作品客观形态可以无限分解、技巧可以无限精致的理想状态下,对传世名作的复制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复制者可能并不需要具备原作者的学问深度和厚度。即,书法离不开技巧,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离开学问。

过分强调学的作用,其实不利于书法水平的提高。在重义轻利的时代,会有人高喊人品即书品,对居于道德底端人士的书法予以彻底否定;在提倡游于艺的时代,同样会有人以学问替代技巧,毕竟在传统语境中,“技”往往是较低层次的内容,和学问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事实上,当代书法教育早就开始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认为书法创作可以“不甚依赖诗文内容而是注重艺术表现”“与其取与写字、学问有关的诗书兼长的一类,毋宁取书画兼长的一类”;激进点的认为文学修养只需要满足不写错别字即可;更激进的甚至提倡解构汉字,进行纯抽象书法创作。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qikandaodu/2020/1004/457.html



上一篇:说话的艺术
下一篇:谁能解幽赏 惟有白云间—方士庶《仿董北苑法松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