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巧用比喻,诲人不倦 ——试论朱熹的语言艺术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5 01:5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朱熹,字元晦,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于江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朱熹出生于其父亲朱松担任县尉的福建南剑尤溪县,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朱熹去世于建阳

朱熹,字元晦,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于江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朱熹出生于其父亲朱松担任县尉的福建南剑尤溪县,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朱熹去世于建阳。

朱熹一生著述丰富。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朱子全书》统计,流传至今的朱熹的全部著述,约1436万字[1],可谓汗牛充栋。《朱子读书法》就是后人从中辑录出来的朱熹专门教育自己的学生如何读书的一本著作。在读朱熹讲学的文章时,笔者发现,用吃饭来比喻读书学习,这是朱熹用得最多的一种。朱熹主张,读书学习应当循序渐进,就如同一个人吃饭一样,不可以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正如吃饭,不成一日都要吃得尽?须与分做三顿吃,只恁地顿顿吃去,知一生吃了多少饭?读书亦如此。”“大抵读书惟循次渐进为可得之,如百牢九鼎,非可一嘬而尽其味也。”朱熹认为,书要慢慢看,慢慢读,不可贪多务得,囫囵吞枣:“如吃饭样,吃了一口又吃一口,吃得滋味后方解生精血,若只是恁地吞下去,则不济事。”“若只似目前大餐长啜,贪多务速,即不济事。”在朱熹看来,唯有循序渐进,才是读书学习的正途。如若“不由其序”,急于求成,则不可能取得进步,这就是他所说的:“杂然进之,而不由其序,譬如以枵然之腹入酒食之肆,见其肥美大胾,饼饵脍脯杂然于前,遂欲左拏右攫尽纳于口,快嚼而亟吞之,岂不撑肠拄腹,而果然一饱哉!然未尝一知其味,则不知向之所食者果何物也。”朱熹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读书人之学未有成,却不懂装懂,而急于立论,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今之学者大抵不曾子细玩味得圣贤旨意,便要悬妄立议论,一似吃物,肚里其实未饱,却鼓腹向人说饱。若真个饱,却未必说也。”

朱熹论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积累。没有足够多的积累而急于躐等,这是朱熹所不以为然的:“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植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灌田,则非徒无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无矣。”为了给学生讲清楚说明这个道理,朱熹不但以农事作比喻,还以金属冶炼活动作比喻,真可谓苦口婆心。“这个工夫,须是从大火中锻炼,教他通红,镕成汁、泻成铤方得。只今是火面上炮熟,全然生硬,不属自家使在,济得甚事?须是纵横、舒卷皆由自家,搦成团,捺成匾,放得去、收得来,方可。某尝思之,今之学者所以多不得力,正缘不熟耳。”相反,在一个领域之内,学问的积累如果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不继续前行,转益多师,那也是朱熹所不赞成的:“读书既多……而不看史,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犹陂塘之水已满矣,而不决以溉田也。”

在朱熹所有的论学比喻中,他的那些涉及日常生活的比喻,无疑是最为亲切有味的一类。“适因洗浴得一说。大抵揩浴须从头揩去,则用力省而垢可去。若于此处揩几揩,又于彼处揩几揩,则劳而无功。学问亦然。”“读书如理乱发然。理发须逐条理,教条直。读书者,须逐字逐句理会,教通透。”这是朱熹从洗澡和理发中受到了启发,用这些比喻告诉他的弟子,怎么样去读书才更有成效。“读书者譬如观此屋,若在外而望之便谓见了,则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一遍了,有重看一遍,都说得方是。”这是朱熹告诉他的弟子,怎么样去读书才能够真正把握一本书的内容。“未见得道理时,似数重物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须是今日去了一层,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这是朱熹在告诉他的弟子,读书学习,不要怕麻烦,要细心地理解领会,千万不可粗心大意。“读书理会义理须是……径直理会将去。……如行路,欲往处所,却在道边闲处留滞,则所欲到处何缘达?”这是朱熹告诉他的弟子,如何读书才能够更好地体会义理。“譬人与人相见,初只识面目,再见可以知姓、字、乡、贯,又再见则可以知性行如何,只恁地识认久后,便一见理会得。”“看书非止看一处便见道理。如服药相似,一服岂能得病便好?须是服了又服,服之多后,药力自行。”“观书须宽心平易看,先见得大纲道理了,然后详究节目。如人之入大屋,方在第一重门,里面更有数重门未见,便要说他房里事,如何得?”这是朱熹用识人、服药等比喻告诉读书人,把握书本中的义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以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看文字如捉贼,须于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莫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他在何处做贼,亦不得。”“直要抖擞精神,莫要昏钝,如救火、治病然,岂可悠悠岁月?”在这里,朱熹用这些比喻,是要告诉他的弟子,读书学习,要刚毅果决,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如果整天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点也不着急,那是根本不行的。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qikandaodu/2020/0925/439.html



上一篇:写作是读书的延伸
下一篇:方英文及其作品的严谨和细微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