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山市》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4 11: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2015年9月17日至19日,由《初中生世界》编辑部、新沂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初中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系列活动之“走进新沂”在新沂市钟吾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中,来自

编者按 2015年9月17日至19日,由《初中生世界》编辑部、新沂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初中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系列活动之“走进新沂”在新沂市钟吾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中,来自高邮市赞化学校的俞永军老师和来自睢宁县邱集中学的甄方园老师分别执教了文言文《山市》,来自张家港市凤凰中学的周喜悦老师和来自新沂市阿湖中学的冷学宝老师分别执教了综合实践课《怎样搜集资料》,来自东台市安丰镇中学的贾厚明老师执教了专题展示课《说不尽的桥》,获得了语文专家和参会教师的高度评价。本期,我们以专题形式展现5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并约请专家进行深度点评,以更好地发挥名师的引领效应,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熟知课文内容。 2.知人论世,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神奇、壮观的海市蜃楼听起来是奇闻,然而多数人无缘目睹。今天,就让我们在蒲松龄的带领下,一起走进可与海市蜃楼媲美的“山市”幻景。(板书文题、作者,同时投影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停顿和节奏;学生静听,圈画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采用默读、放声读等形式。 (2)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全班齐读,整体感知。 思考:文中哪些内容描绘了山市变化的全过程?余下的内容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开头到“恒不一见”是第一层,说明山市难得一见;从“孙公子”到“遂不可见”是第二层,描绘山市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从“又闻有早行者”到最后为第三层,补充叙述,照应开头) 三、研读课文,品景悟情 1.听录音,依据内容勾勒山市奇景。 思考:“山市”由出现到消失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③高潮、消失阶段——危楼的出现,渐如常楼、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市“变”的特点?文章是以什么为序展开描述的? (明确: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以时间变化为序展开描述)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偶见奇景,目击者的心理产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见孤塔突现,跟实景相差无几,不得不惊讶,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惑;待宫殿呈现于眼前,明白为山市,然而还是很惊奇;山市稍纵即逝,感到可惜、怅惋) (2)“山市”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明确:略写城郭;对山市的整体布局和局部事物不做细描,而是详写“危楼”奇景) 师:作者为何如此安排材料?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作者。 四、走近作者,升华主旨 师: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连续4次参加举人考试却全都落榜,直到71岁才补为贡生。他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历史年代,始终没有放弃高升的幻想。然而随着幻想的破灭,他产生了“孤愤”之情,并将其运用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中。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欣赏“山市”中的人物风姿,向往“山市”里的生活气息,他借瞬息万变、赏心悦目的山中蜃景表达内心的“孤愤”之情。 五、当堂训练 略。 六、课堂小结 师:“山市”变幻莫测、美妙奇特。这虽是大自然的馈赠,但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之诉求,心中之向往? 【教学反思】 综观这堂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信心不足。本次活动邀请到的专家、名师众多,仅江苏省特级教师就有7位,在他们面前执教公开课,压力如山。临上课了,我还在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山市”的关键词是“变”,但如何以“变”贯穿整堂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没有做好。 二是耐心不够。整堂课的主体教学部分,我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厘清文章思路;第二环节,研读课文,品景悟情,围绕“变”字步步追问、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景物变化、时间变化中,感受山市“虚无缥缈、瞬息万变”的特点,在心理及情感的变化中,体味作者的失落、怅惋之情;第三环节,走近作者,升华主旨,主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甚至延伸到对《聊斋志异》的创作主题的了解。其中,第一个环节没有什么问题,进行得比较顺利;但第二个环节,尤其是对情感的领悟却出了问题,因为即便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未能引领学生读透文本,结果挤兑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致使第三环节显得浮光掠影。回头想想,如果我当时能够耐心一点,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交流的机会,课堂效果应当大不一样。 三是方法不多。按照预设,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应当是朗读,即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遗憾的是,原本设想的亮点竟成了不折不扣的缺点。我事先在自己班上试上过一次,提问学生:“谁能美美地读一读?”一位学生读后,我感到不太“美”,于是让全体女生齐读,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后来,我干脆综合采用范读、默读、大声读等形式,终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而本堂课上,由于有些环节耗费的时间太多,导致朗读不够充分、没有到位。“山市”变幻莫测,学生如果能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这一特点,将目光定格在表示时间变化、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的词语上,当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尽管这次活动早已结束,但对于我,它永远是起点。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qikandaodu/2020/0714/370.html



上一篇:阅读的本质
下一篇:经此一疫,我们能否更懂读书的意义?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